首页 > 工业4.0

对于中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作者:www.cechina.cn2019.05.20阅读 3439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工业互联网
  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促使中国必须要发展工业互联网?
  对此,主要承担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研究的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20问》中给出的答案是:我国工业经济正处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迫切需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步伐,推动工业经济从规模、成本优势转向质量、效益优势,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快速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
  其给出的中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理由是:中国工业经济要从规模、成本优势转向质量、效益优势,构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
  当前,在全球具有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优势的国家是谁?无疑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
  而他们中的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也就是说美国、德国等已经达到了中国希望实现的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的优势,却还要搞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不由得让我们想问一句,他们的目标是什么?继续保持其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的优势吗?
  自工业革命肇始英国,英国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底蕴和辽阔的殖民地,到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已超过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垄断着世界的工业、贸易、金融和航运,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霸主。
  而美国在南北战争后迅速发展,189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国。同时,在工业技术方面,美国也领先于世界,洛克菲勒石油、卡内基钢铁、爱迪生电力、福特汽车,这些都代表了当时的美国以及世界的产业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美国是在具备了工业经济数量和质量双重优势的情况下,才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并保持了百年之久。
  而中国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越美国之时,我们只具备规模、成本优势,而缺乏质量、效益优势。这在世界工业史上还是第一次。工业规模与成本优势,与质量和效益优势,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而现实是,具有工业生产能力第一的中国,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具有工业技术能力第一、第二的美国、德国,也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双方的目标和内在的逻辑会是相同的吗?
  由于双方起步的条件不同,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在逻辑或说动力应是不同的。
  双方的目标可以简化为:中国是要在保持工业经济规模、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优势;而,美国德国则是要在保持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规模、成本优势。
  二者看上去都是在规模、成本、质量、效益等方面,只不过是表述上的顺序不同而已,而实际的内涵却并非如此简单。
  若要是为了在保持工业经济规模、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优势,而发展工业互联网。则其必然路径应是首先利用工业互联网(准确讲应是“工业物联网”)来实现已有工业的提质增效,以此来保持工业经济规模、成本优势。然后,才是利用工业互联网来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由此来达到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优势。
  对此,SAP彭俊松先生认为,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还只是开始——仅仅是完成了以“物”为中心的工业“物”联网的初步搭建。下一步要做的,是在基于数字化产品的物联网基础上,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端到端的业务闭环,以“互”为中心打通相互关联的业务,实现工业“互”联网,实现企业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的深刻转型,才是工业互联网真正落地的标志。
  而若要是为了在保持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规模、成本优势,而发展工业互联网。则其必然的路径是首先利用工业互联网来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以此来保持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优势。然后,就是利用AI(准确讲应是“软件定义工业”和机器人等技术)来实现工业的提质增效,由此来达到工业经济规模、成本优势。
  从现有的资料,还看不出双方的目标是否如前所述,可能双方也未意识到目标的异同会来带何种的后果。
  按照前者的目标,也就是通过工业互联网按部就班式地对工业实现改造,其结果是在我们的想象范围内的。而按照后者的目标,则将出现通过工业互联网对工业跳跃式的改造,可能会出现如美国农业那样,用只占全国总人口1%的工业人口,来服务美国、乃至全球的工业需求。若确是如此,其对我们和全球的冲击力将会是无法想象和难以估量的。
  美、德等国的工业互联网目标,以及中国的工业互联网目标到底是什么?对此,我们都想清楚了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