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业4.0

真正做好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都解决了这些难题……

www.cechina.cn2018.11.14阅读 16029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推出“YUE公司:数字化转型新范式”调研项目,旨在发现通过数字化转型真正创造价值、保持创新活力并对产业变迁产生积极影响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本年度研究团队由《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和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共同组成,并且邀请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此项目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本年度聚焦电子信息、能源、零售、汽车、金融五大行业板块。从业务和管理两方面中的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细分行业排名前10位的上市企业。
  2018年10月26日,在《哈佛商业评论》2018年“新科技·新管理”年会上由《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副主编钮键军、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和SAP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孙丽军联合公布榜单。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副主编钮键军首先阐释了YUE公司的含义,那些能够符合“卓越”、“飞跃”、“愉悦”特性的企业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范式企业。
  SAP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孙丽军女士表示“数字化转型是目前中国最热的话题之一。90年代初SAP公司就开启了‘灯塔工程’寻找示范企业,现在希望与最值得信任的伙伴一起寻找‘YUE公司’,也为更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分享经验。”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在总结调研成果时表示,并非所有的信息化基础扎实的企业都能走在数字化转型的前沿,真正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企业还解决了数据治理、战略设计 、组织变革、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难题。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我国多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及具体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本年度评选主要采用公开数据、专家提名和部分企业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为提升评选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性,在未来年度的评选,我们将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企业自行申报与行业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榜单。
  评价体系与调研成果全解读
  业务维度
  业务数字化
  业务数字化是在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基于IT技术提供一切所需要的支持,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企业需要经历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数据化)再到智能化的升级过程。将产品服务、资产、商业流程等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连接起来,进而让企业的运营更加快速高效。
  1. 信息系统/平台完善度
  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企业要想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先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基础好的企业,容易走在数字化转型的前列。信息化尚未完成的企业,两步并做一步,也完全有机会在数字化转型中跟上时代步伐。
  2. 大数据应用深度
  企业应将大数据视为资产,不同企业现阶段数据应用深度不同。首先是数据采集,然后通过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最核心的未来应用则是预测。目前大部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企业还处于数据采集阶段,少部分能够做到数据分析,但推进精准预测的工作刚刚起步。
  3. 智能化应用场景成熟度
  智能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例如,国内知名银行已纷纷开设智能网点,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实现高效快捷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再如,位于沈阳的华晨宝马智能工厂堪称行业典范。通过分析企业智能化应用深度,可以初步判断业务数字化的进程。
  4. 流程/服务效率
  提升流程和服务效率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之一。例如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应用能够提升客户活跃度和精准服务,简化传统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效率和精准度,降低运维成本,提升了欺诈风险识别能力等等。企业往往能用数据的变化直接展现流程和服务效率情况。
  5. 数字技术应用潜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会逐步提高数字技术应用的成熟度。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企业应对数字化能够实现的场景应用有所预判,也就是数字技术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中将取得与众多场景相结合的分析及预测上的新突破。
  数字化业务
  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会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产品,创造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数据资产化,实现数据的直接或间接变现,如各类型大数据交易所;二是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范围,如以大数据为核心催生出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服务、决策外包服务等;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应用创造服务新业态,激活新动能。
  1. 数字化收入规模/占比/增长率
  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是在2017年前后开展数字化业务,目前产生了一定的收入,但还很难实现盈利,仍处在培育发展阶段。数字化业务的收入规模、占总收入的比例以及增长率能够反映出创新的服务或者产品的发展情况。
  2. 用户体验和个性化
  通过不断迭代、实验和测试的方式开发新产品与服务,并实现频繁乃至连续更新,不断为客户提供价值。系统根据用户的使用行为对用户进行画像,同时根据该画像调整营销方式。个性化向用户传递特定信息,限制或授予用户使用某种功能,或者通过已存储的用户信息来简化(如电商网站的)交易步骤和操作流程。再如,提供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通过新的数字化信息和交互方式重塑客户、合作伙伴乃至员工体验,用数字化转移价值主张。
  管理维度
  在管理维度上,我们着重分析企业在战略地位、组织架构、体制机制、资金投入和人才构成五个方面。
  1. 战略地位
  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被调企业都强调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高层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转型战略有明确的愿景、投入和决心;有相对清晰的发展路径规划;业务分管部门将数字化战略纳入到部门的发展规划之中。我们认为企业一把手越重视,实施推进的阻力越小,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负责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团队一把手在企业内的职级越高,整合资源的能力越强。由董事长/总裁担任团队一把手或直接向董事长/总裁汇报的执行效果要优于由传统的IT部门带队。
  2. 组织架构
  团队的管理权限的大小决定了能起到的转型影响力的大小。有的企业把数字化转型团队放在信息技术中心,有的放在公司的战略发展部,有的放在了董事会或者总裁办公室,还有的为此专门成了科技公司,不同方式带来的影响必然不同。我们更倾向于企业以独立的部门或子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成立的业务推动型的组织以企业是否能够成为行业领袖为宗旨,着眼于公司整体是否能利用信息技术做变革。
  执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团队应有清晰的职责和权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型集团,尤其是央企和国企,在组织架构调整上面临的困难比民营企业更多。这也就容易出现新成立的团队与原有部门职能交叠,权责不清的问题,进而对工作推进带来层层阻碍。
  3. 体制机制
  现在普遍认为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率更高一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的体制机制更灵活。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把手战略定位清晰、立场坚定、资金到位,便可以按部就班的操作执行。但国企要顾虑的因素远多于民企,比如权利的再分配,是否合规,是否触及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敏感问题,等等。
  企业可以通过成立新公司,采用多方持股的方式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持股方可以来自投资方、经营团队、母公司和乙方技术公司等。这样可以将多方利益有效捆绑,既能激励经营团队,又不束缚企业健康高效的发展。
  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时,尤其是信息化和数据采集阶段,推进过程枯燥、困难,这就需要“量身定制”激励制度,目的是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4. 资金投入
  数字化转型阶段初期,往往是看不到投入回报的。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摸索和试错。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最大支出是构建数字平台时的应用程序、连接服务和IT服务费用,接下来是智能制造及数字供应链优化等投入。这里我们采用的是绝对值而不是比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通过成立新公司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我们认为通过新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规模及占集团总资产的比例这两项指标,可以看出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及决心,也能反映出新公司获取资源的能力。
  当前,掌握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短缺是制约许多企业数字化创新的主要因素。特别在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储备不足、人才流通不充分的地区和行业,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可以利用联合培养、在线教育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从而弥补短板并获取创新能力。
  5. 人才构成
  在人才方面,企业将会同时出现人才匮乏和人才冗余两种情况。随着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推进,企业会亟需一定技术水平的员工。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大量现有员工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直接负责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的人,应该是具备IT背景、了解企业各业务线条、能够运用管理技能有效调配资源的,懂技术、懂业务、懂战略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时代的人才要求具备移动技术、分析技术以及社交媒体技术,他们必须是同时具备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员工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的统计结果,客观反应企业员工数字化技能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普及,企业会需要跟多的IT人员。IT人员的数量及占比能够反映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工作上是否做好初步的准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