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业4.0

智能的关键是填平三条鸿沟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2017.09.19阅读 3355

  我们对未来的智能社会的愿景:人从事知识生产、机器从事物质生产。过去常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那时的劳动,是创造性的、让人自由发挥、符合人性的要求——知识生产就是这样。其前提就是:“淘粪工人时传祥”所从事的、有违人性的工作,早已被机器所代替。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填平三条鸿沟。
  第一条鸿沟,就“人机”之间的鸿沟:机器能理解人,人能理解机器。这不能仅仅理解为“语音识别”、“设备诊断”。关键还是机器要具备人类在开放的环境下自动处理问题的能力——典型的如自动驾驶,这样才能代替人。要具备这种能力,关键是机器要具备足够多的知识,包括感知信息的知识、实时决策的知识等等。这些知识是如此复杂,以至于人类很难用计算机编码的办法来告诉机器。所以,要跨越这条鸿沟,离不开机器学习。要进行机器学习,关键要具备学习的条件——其中一个关键的条件就是大数据。我们强调“数字化”,实际上就是强调机器能够处理信心。强调数据的“大”,就是强调不仅要包含相对完整的信息,还要有足够覆盖各种状况案例;这样,学习就有条件学得对、有得学。只有这个时候,算法才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条鸿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鸿沟。人类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看做是对历史的总结。大数据可以为人类完整地记录历史,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让历史告诉未来。知识是在失败中学会的:笨蛋多次失败也学不会,聪明人失败一次就可以学会,智者通过别人的失败学会。有了大数据,不仅可以从历史上学习,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学些素材突破了时空。如前所述,大数据的优势,是可以完整地记录历史,从而避免机器学得走火入魔;信息数字化了,可以借助机器去学习。所以,大数据可以让“学习过程”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第三条鸿沟,是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的知识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机器。机器和数据,是人类生产知识的工具。知识经济的到来,原因之一是这些工具让知识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知识共享,让知识创造的价值大大提升。与物质产品相比,复制“知识产品”的成本接近于零。所以,在知识共享的前提下,只要一个人生产出知识,全世界就可以来用,大大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这会极大地促进知识生产。另外,随着ICT技术的发展,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的协调工作大大增加(其背后是社会分工的深化)。这时,能否填平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工作效率。当然,要填平这个鸿沟,关键要有商业模式、组织模式、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创新。填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鸿沟,人们才乐于分享。
  科技健康发展,技术性与经济性就要有机结合。其实,“知识经济”已经不是新概念了。至少出现了20年。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借助ICT技术的发展,“知识生产”投入产出比显著提高,知识生产的经济性大大提升。这种变化,能把人类带入新的智能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知识生产”的生产力水平是个关键问题。如前所述,大数据、平台技术、共享机制等等,都是提高“知识生产”生产力的手段。而打通三个鸿沟,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如果把知识生产当做经济问题看,就一定要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智能技术与产业结合,才能创造价值。我本人主要关注两种与价值相关的知识:产品知识(如产品设计、电影等等)和方法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体现在决策、控制和执行的过程中的知识)。其他知识也很重要,但对企业界更应该关注与经济的关联度的知识。
  要实现这个景愿,还有赖于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试想,比尔.盖茨家想做件自动化、智能化的事情,就要容易得多——只是成本远远高于现在的人工。社会经济的发展,背后是生产力的提高、体现在人工成本的增加。而人工成本的增加,会从经济上促进智能技术的发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是知识的生产者”是一种终极的状态,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会带领我们进入智能时代。

继续阅读